ap_F23_20090818034125785.jpg紅珠口咖啡‧培育過程】
ap_F23_20090818024623769.jpg 
【咖啡樹的花苞】
ap_F23_20090818024656954.jpg 

【每年春天是咖啡樹開花的時節~】
ap_F23_20090818024622668.jpg 

結果實了!在栽種過程並無噴灑農藥,所以可以看到咖啡樹旁有些許的雜草生長】

ap_F23_20090818024623109.jpg 
【綠色果實漸漸轉紅,果實成熟了~

ap_F23_20090818024620674.jpg 
【一桶一桶的成熟果實】
ap_F23_20090818024618249.jpg 

【將紅色的皮利用機器去皮】

【再把果肉發酵】

ap_F23_20090818024620469.jpg 

【經過曝曬,有助於咖啡保存】

 ap_F23_20090811051948641.jpg

【再經過特殊烘培,咖啡豆就出現囉~】


【東山咖啡起源】

1884(光緒10) 英人引入於台北三峽試植,日據時代日本人看台灣

氣候土壤適合栽植咖啡,遂自國外引進「阿拉比卡」,於 1941 年在

台灣種植,由於品質風味絕佳,造就咖啡在台灣之全盛時期,不久日

本發動太平洋戰爭,咖啡銷售成問題,農人改種稻米,日本戰敗後台

灣經濟蕭條,農民棄作放任栽培,直到最近十年咖啡又受到國人青

睞,才又興起咖啡的栽培。

【生長環境地理位置】

位於本鄉位居台南縣東北角,地處熱帶型氣候,其中又以崁頭山最為

適宜,海拔五百公尺至八百公尺之間日夜溫差又合適,不僅有臨

近的曾文水庫、烏山頭水庫及白河水庫可調節濕度,且又採半日照有

機栽培管理,使得本鄉所生產之咖啡有著獨特的「台灣味」,目前全

鄉咖啡栽植面積已達『一百二十公頃』以上,已躍居全省第一。

【栽培方式】

栽培方式皆在林木下方種植,形成半遮蔽日照作物,且施以有機栽培

管理,利用米糠作為肥料,在肥料的使用上極為講究,採用精選過的肥料,讓紅珠口咖啡田擁有低刺激性的咖啡新享受!吳峰穰先生不僅不噴灑農藥且不施用化學肥料,使得作物生長不影響自然環境及土壤肥力。


【採收加工】

採收加工為期四個月的採收期十月隔年一月份,採收皆為人工,因花

期分為三次使得結果期不統一,所以需耗費許多工時,採收完成時交

由產銷班處理經過脫皮、去殼等手續後日曬約七日,待水分13度以下

時予以儲藏、加工,烹煮前再予以分批烘焙以保存美好風味

 

歡迎加入GO FARMY 農情軒 討論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mmy136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